电话:028-85462251
邮箱:3037844263@qq.com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三段顺沙巷8号南玻商厦C座7楼
系统式临床催眠疗法高阶二班丨心像流动:催眠中的感知与疗愈-优秀简报
在探索心灵深处的旅程中,系统式临床催眠疗法高阶班的学员们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灵洗礼与成长。大家在理论与实战的交织中,不断挖掘潜意识的力量,解锁内心深处的密码。
课堂上,刘老师的精彩讲解与现场示范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学员们对体感系统、心像流动以及潜意识探索的大门。从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到体感系统的“状态停止”命令;从用心像引发五感的放松体验,到通过色彩、屏幕法和记忆回溯法深入潜意识的自由探索,大家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催眠技术的神奇魅力与深刻力量。
在一次次的练习与体验中,大家不仅收获了技术上的提升,更在心灵层面经历了深刻的触动与成长。他们通过彼此的引导,穿越时空的限制,进入内心深处的画面与记忆,探索那些被压抑的情感、未完成的心愿以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力量。每一次的催眠体验,都如同一场心灵的冒险,既有未知的挑战,也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在系统催眠中探索自我:体感、情绪与潜意
识的对话】撰写者:赵均艳
一开课刘老师讲“体感系统理解”时,需要一位“模特”,第一排的我,刚一抬头和刘老师的眼神碰上,就被点上台了。说实话,动了几十年的身体,今天是第一次知道:肌肉是成对的,一条负责收缩一条才能伸展,大脑的动作信号下达给肌肉之后,两条成对肌肉分别做了收缩、伸展才形成结果。
从体感系统无法接受“关掉”的命令,但可以接受“状态停止”的命令,这个知识点中,刘老师举例了:当我们紧张的时候,于其劝对方“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不如跟对方说“深呼吸、放松下来”。刘老师从常见心理疾病者的体态与具体部位的肌肉或神经疼痛规律中,也给出我们“身体知道答案”的原理,从而对“具身认知”有了更深入地认识。改变体感便是一个很妙的小开关,但这个小开关,在我们系统式催眼师这里要如何去实现呢?
技术一、透过心像引发次系统(五感)“状态命令”联络体感。这一次,跟随来访自己喜欢的心像开启,全程不加主观意识的引导词,仅通过来访的回应去丰富对方视、听、嗅、味、触全方位的感觉,从而让来访达到放松的状态。在这一技术的练习中,我和蔡艳一起云游了宽广开阔的草原、阳光灿烂的油菜花海中的周末野炊,正好上午的阳光洒在身上,这感觉棒极了。
技术二、复合活化的系统应用放松技术。这一次通过语言、视觉活化、感觉活化、情绪活化等暗示系统综合活化场景。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让来访体验、加深、确认体验,从而达到更深层次地放松状态。在这个技术的练习中,我和蔡艳一起体验了不同版本的小溪泛舟,一起享受着这份来自炎炎夏日的清凉与幽静,感受自己在斑驳阳光中,疲惫与压力随水流飘走,平静与放松随空气而来的安稳,敬畏大自然。
在自由探索及探索分析技术版块,我们用色彩法引导景象,给来访足够的时间去等待和探索,聆听来访呈现出的潜意识心像。在刘老师给小琳姐的示范中,小琳姐被唤醒后,也会好奇怎么突然想到这个人?这个画面?这是为什么?然而这就是正式工作的开始,问题背后就有一起可以找到的答案。在这个环节的练习中,我出现了卡点,我无法从颜色中看到任何景象并主动睁开了眼睛暂停工作,互换身份后,再次转为我去体验时,我想像到的是一幅从模糊到清晰的红色基调的大漠黄河日落景象,我是女侠一把剑一匹马仗剑走天涯,有一些感觉孤单,却又感觉一路美景值得!但和我现实生活完全无关。刘老师说这两种都是一种防御,或许换个咨询师就不一样了,我后来仔细去想,估计是周五才受了刺激,有了一次完整的表达,让我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又或许我确实是有着一种很深地防御,都不得而知。后来在其他同学的问题中,我发现我的搭档虽然看到了画面,但他也会怕我接不住她的情绪,当我想要追问其中一个点时,她选择了避开那个话题,当清醒后我们有讨论到这个点,这真是一场有意思的练习呀。什么都没说,却做出了差不多的选择或者判断。
我们还用屏幕法,将景象变得更多晚丰富,将无数个画面进行了串联,刘老师在和张老师一起示范的时候,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将平常事件去引导和关联,从而帮来访清晰地找到潜意识想要告诉它什么。我们用屏幕法去练习时,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暴露,蔡艳说出了她压抑的诸多情感,释放了些许压力。我居然记起了3岁左右的场景,虽然很碎片,但那份记忆却令我完全不可控制地颤抖起来,从脚到手,眼泪也牵成线地流着,一种深深地恐惧,久久无法停歇,我的“屏幕”定在了那里,但蔡艳温热的手在我的膝盖上,给足我时间和允许,让我用现在的自己进入到“屏幕”中,就这样我们一起将这份“创伤”得到了初步的、奇妙的“共愈”。
最后的记忆回溯法,用大树/门等等来代表年龄,引导来访开启生命线的回顾,从刘老师和熊娇的示范中,让我们明白,来访并不准确的回答源自于她当下的特殊困惑或创伤,但这份困惑或创伤的源头或许在某一特定时间,所以才会产生现在与过去的来回穿梭。在这一场练习中,我全然地体验着我生命中12岁和14岁的,虽然我感觉并无关联,但蔡艳让我仔细去找这两件事背后的相同之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很遗憾的是没能帮蔡艳体验,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还有周梁搭档正在忘情地体验,我真想再留一会儿,但我们约定了下周上课的饭后,那就收拾心情,全然投入到家庭中去吧。
在回家吃饭的时候,看到群里小琳老师现学现用的激动分享,真羡慕已经在实战中的小琳老师啊,也由衷感叹系统催眠的魅力,就这样轻松地运用色彩法,让一位因为一直无法开口说出自己具体的问题、被转介过来的客户畅快地表达,酣畅地宣泄情绪。经过两次沟通,最终达成治疗方案,签订合同成为客户。这无疑也是一份对我们初学者的鼓舞,谢谢!
【催眠师与受试者的共舞:信任、探索与疗愈】撰写者:周胜西
迎着朝阳而来,身披晚霞而归。天气终于回暖,久违的蓝天白云给今天的课程增添几分愉悦的心情。
搭档早早的到了教室,而我还在刚上课的那几分钟担心前面忙碌的一周没休息好而影响今天听课的专注力和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担心纯属多余,因为今天刘老师的娓娓道来变为了亲自示范,一大早就让我在美丽的海滨舒躺,那充满磁性和略带共振的声音,只字未提“放松”二字,却让我在短短十几分钟的体验里感受到了仿佛休息了十几个小时一般的恢复了轻松和活力。
今天所有的实操环节,刘老师都会先做示范,确保每个人先熟悉引导流程,再去实践,最后讨论和总结。短短一两页的课本,高频的练了一整天。要用好技术,没有捷径,只有勤练,在自己真正无数次体验催眠师和受试者之后,才能在不断总结和改进中有所提升。
随着我和搭档梁老师的不断磨合,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安全感让我们在每次体验中都全身心交给对方,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探索。前面的“湖边漫步”场景环节,当我提到淡淡的花香,看到搭档打了个喷嚏,我有点慌,是不是出戏了,但又没有影响到后续的体验,后来在讨论的时候才得知,她花粉过敏。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在催眠之前,跟来访者的沟通就要做到事无巨细。而在最后的树木年龄回溯环节,我特意把“花园”场景改成了“森林”。
梁老师带我去到的湖边漫步,又是另一般充满生机的景象,湖水带走焦虑,阳光带来温暖,而感触最深之处在于,当我的手触碰到树干,我仿佛触摸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大自然的能量,多么的神奇。
如果说前面的心像和体感激活是一个个情结生动的VR体验场,后面的自由探索就好似深海寻宝,我仿佛潜到了大海深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去看见了那些纠结拧巴难受的感觉背后,深层次的自责,愧疚,愤怒和无助,但同时也在搭档的带领下,看到了那些当下闪烁的点点生命之光。我原本以为今天的练习不会有之前那么跌宕起伏的情绪体验,然而却在每一次探索中潸然泪下,又在每一次唤醒后如释重负的“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呢?我扪心自问。我更了解自己了,我看到了潜意识在各种纠缠拉扯的表象中想要表达的情绪。每一次体验都深刻而饱满,似乎都无法笑着走出潜意识,但每一次醒来后都如获至宝。当我看到14岁那盆起初是黑色的花,在秘密花园的躺椅观想中变成了阳光般的暖黄色,唤醒后的脸庞依稀有着泪痕,却让我嘴角上扬的踏上回家的路。
【在催眠的深海与阳光下:一场潜意识的疗愈与觉醒】撰写者:邓敏
写完简报夜已深,写简报的整个过程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盟略的教室。走进教室、放下包,教室里漂浮着各种早餐的香味。抬头看见刘老师在台上做催眠技术的演示,台上的同学正闭上眼睛在潜意识中畅游,台下的同学们很认真的在看、在作笔记、还有的同学被台上的同学触动也红了眼眶、偶尔还有吸鼻子的声音。演示结束后来到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同学们两两成组,各占一片领地,开始畅游在潜意识中,刘老师在各个练习场地间游走着,送纸巾,技术指导、还有些同学无法处理对方的强烈情绪,着急的请教刘老师“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处理 “。这些声音仿佛就在耳旁,同学们红红的眼眶和鼻头仿佛就在眼前。刘老师总会支持我们、鼓励我们大胆去尝试、就当自己是个实习护士大家都互相扎针练习,扎完后再来复盘各种问题。我想这一天的高浓度的体验让大家既疲惫又有很深的感触,带着收获、疑惑、创伤、觉察。。。。离开教室。
周天的催眠课上完后,好久都没回过神,感觉自己后脑袋紧绷、肚子胀气。一天的课程内容很丰富,练习很多,不停在潜意识中游走。
学习催眠治疗中的体感系统刺激反应与活化技术前,从来没去思考过伸展身体部位时大脑到底给的是什么命令,通过刘老师的详细讲解才了解到不同的肌肉部位接受到的命令是不一样的,两条肌肉分别作出伸展和收缩的命令反应,才能完成一个动作。通过肌肉伸缩的讲解延申到焦虑抑郁的躯体症状“惊恐、心慌、木僵反应”都与身体肌肉有关系。我们的体感系统无法接受“关掉“的命令,但是可以接受”状态停止“的命令。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要紧张“就像一句正确的废话。“放松下来、深呼吸”才能真正让身心松下来。
在通过心像引发五感状态联络体感的状态描述催眠练习。尝试全程不说任何“放松”类的词语而让被试者感到非常的放松。让被试者打开所有的感官通道,去感受场景,用“距离视觉、颜色视觉、景物视觉、嗅觉、触觉、情绪的描述去加深被试者的场景体验。在体验中可用替换的方法,运用体验中的一些好的感受去替换被试者的困扰。例如:潺潺的溪水带走烦恼、阳光的温暖带走身体的疼痛、微风吹走压力等。在练习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来访的感受。
系统式催眠自由探索分析技术,从颜色视觉开始导入场景。在潜意识中畅游难免触及一些创伤性记忆,我一直努力去看颜色,但眼前就是一个黑洞,场景一下子来到了那些焦急等待的黄昏时刻,我看到那个小女孩好无助、好失望,那一刻情绪一涌而出无法克制的流泪。在整个过程中,杜杜给到我足够的安全感,唤醒之后我们又聊了许久,情绪才稍微平复。这个体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催眠技术触达潜意识的高效性。
在屏幕法和记忆回溯法的教学中,刘老师把完形疗法应用于催眠中,帮助被试者去完成现实中未达成的心愿,这需要咨询师做很详细的催眠前沟通和在催眠中随时去关注被试者的状态,敏锐的捕捉到来访那些被压抑的创伤、未完成的心愿。
在树木回溯法练习中我来到一些年龄阶段,通过一些回忆找到了一些支持,感受到原来自己一直是被爱着的。只是很多被爱着的细节被遗忘,但为什么那些创伤记忆却那么深刻,深刻到每次一提起就会有强烈的身体反应,我想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策略。会倾向去注意那对自己有害的信息,因为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要敏锐去捕捉到负面的信息去规避风险才能让他们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面生存下来。反之如果要提升对幸福的感知力,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去训练自己多去关注自己被爱被肯定的信息。做为催眠师应在催眠状态下去引导来访找到更多的支持和爱,我想这也有利于各种创伤关系的修复。
明天的任务,认真思考怎样将所学的技术应用于自己的咨询中。
【在催眠中探索潜意识:技术挑战与情感触
动】撰写者:蔡艳
今天的课程是烧脑的一天,也是非常动情的一天。上午是催眠状态下体验系统刺激反应与活化反应技术,听起来很玄妙。在这个环节需要我们咨询师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充分利用五感词汇描述来完成心像引发次系统状态命令联络体感状态。这个阶段还是需要多练习,像刘老师一样能够张口就来,而且可以把意境描述的更加生动,甚至充满诗情画意。这个环节我觉得我和小伙伴的默契也更加深了,她在引导我在草原上的时候,甚至她说的花的颜色顺序和我心里想的都是一样,感觉很不错,做完之后心情愉悦。
但是在到催眠自由探索及分析环节,我们遇到几个问题。首先是小伙伴在用颜色引导心像的时候,她从刚开始看见红色,然后说看不见了,后面我引导她说“不着急我们再慢慢看”,然后她说看见了灰黑色,我再进一步引导让她说出看到的画面,她停了很久也没有说出来。我当时是有一些慌的,怕不知道怎么处理。而这时小伙伴睁开了眼睛摇了摇头说“看不见”。我假装镇定安慰她说没关系我们先换一下。后来再跟老师请教的时候,老师说小伙伴还是有防御,看来我们还要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不过后面我再跟她练习这个环节的时候她的画面就变得很清晰了,虽然画面有些天马行空。
再一个问题是在屏幕法的时候,我的小伙伴情绪来的很快,我忽然有些接不住。我看到她的眼泪在流,手在抖,腿也在抖的时候,我试着让她允许自己流泪,等了有一会儿我让她慢慢放松平复心情,我问她是不是想快进到另一个让自己舒服的画面(其实是我想让她能够换一个画面),她还是走不出来。她说我想让那个婆婆变小。我突然意识到她很勇敢,她在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所以我也不能让她逃避,于是引导她给她更多的力量支持,让她能够走出来。这样的场景让我越发觉得自己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像刘老师一样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给来访者以支持和力量。
而我在屏幕法做来访的时候也是被小伙伴带到各个画面,这些画面都是我记忆深处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会让我有情绪在流动。我开始是有些在控制的,而在最后快要出来的时候我感受到自己的眼泪在流,甚至在出来之后还有一段时间在情绪中。小伙伴给我做了分析,我才发现现在的我有着对生存的焦虑。我自己也回忆了一下确实在这几年里,身边的认识的亲戚朋友有几个离世的,甚至在此刻我突然想到我上高中时很好的一位姐姐在20来岁的年纪也去世了,而我从来也没有悼念过她。从学校回来我的头有些痛,似乎还有些情绪没有散去。
关于催眠的学习,越来越让我觉得其中深藏的奥秘。潜意识中到底隐藏着多少我们平时不易觉察的东西,也许我们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跟它好好地对话,好好地照顾一下它,让它不再孤独,不再压抑,不再忧伤。
【当催眠打开记忆抽屉:那些被遗忘的温暖与眼泪】撰写者:邓连琼
day4,高阶催眠课程持续深入,为学员们带来更加丰富且深刻的学习体验。清晨步入课堂,我感觉还带着一丝困倦,思维尚在回笼。就在这时,刘老师以一个生动的现场示范迅速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他邀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手臂收缩动作,并借此深入解读体感系统。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动作,经刘老师讲解,竟与肌肉伸展和平衡的深层关系紧密相连,瞬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完全不用担心走神。
之前我一直发愁引导语太单一,没想到这堂课给了我不少自信,刘老师提到一个词叫“话师”,对我来说感到新奇,我听过“画师、画家”,却头一回听说“话师”,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可这段时间不停的练习,再加上刘老师讲的这些,是乎找到了一些感觉,我要好好练话香。
今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自由探索的屏幕法体验。这次我们小组有幸增加了一位伙伴,我们三人轮流体验,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惊喜。第一轮两位伙伴做练习,我在旁观察,期间因回复信息稍有分心。待我回过神,只见体验的伙伴脸上已挂着泪滴。轮到我引导时。由于紧张,我一开始遗漏了给遥控器的引导语,好在及时补上。然而被试者伙伴已然凭借自身进入了特定场景,诉说间也流下眼泪,这使我对屏幕法的奇妙效果充满好奇。
终于轮到我体验,我抛开杂念,全心跟随伙伴的引导。眼前浮现出小时候家中唯一的一台浅灰色电视,按键在屏幕旁,放置于床对面的木柜上,小时候偷看电视的场景一下子清晰了起来。起初屏幕满是麻点,随着引导深入,画面变成了小时候的自己坐在屋檐边木凳上切猪草,爷爷喝多了晃晃悠悠从院子门外走进来,奶奶在一旁无奈的叹气,看到这场景,我忍不住落泪了,我很爱我的奶奶,她是我小时候最亲的人。接着,当被问及是否按下遥控器前进或倒退键时,画面自行转换,跳到了放电视的房间里,一位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在哭泣,她用脸去爱抚婴儿的小脸,眼神里充满了不舍与无奈。当被追问婴儿身份和场景细节时,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八岁的自己站在约两米外,感觉婴儿就是自己,而母亲很像是我的妈妈。
结束体验后,我内心虽有伤感却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在伙伴的分析提醒下,我惊喜地发现记忆中首次出现与妈妈亲密的场景。以往的探索中,关于妈妈的记忆多是伤感与冷漠,而这次深度探索解锁了温暖与勇敢的新片段,让我对自我认知有了全新突破。这时头脑里闪现一个念头,等回到家我要拥抱我的妈妈,这次的体验让我深信妈妈是爱我的。
课程已至尾声,即便刘老师宣布下课,我们仍沉浸在奇妙探索中,回味着刚刚解锁的内心密码,期待在后续课程中收获更多成长与感悟。
【催眠实践中的挑战与突破:语言、画面与情感的结合】撰写者:熊娇
今天的催眠课从肌肉指令讲解开始,第一个体感刺激和激活,听明白了刘老师讲解的要把心像画面展现的更清晰,需要把细节颜色尺寸描述的越详细越生动越好,但到了实战阶段,自己严重感觉到了语言的匮乏,一个画面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却很难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给被试,搭档反应我对于画面的描述过于简单,刚有一个画面感觉,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画面感建议过快过小,搭档也回馈,在前面半段还能跟着我的引导走,后半段就只是想睡,完全听不见我在说什么了,这也许就是刘老师说的只是我的声音轻缓让他能睡着但不能让来访跟着我的引导走,有一点掉出了催眠治疗想要的效果,而搭档给我做催眠时,第一遍画面的描述逻辑不是很清晰,我只能建立局部的画面,整体的画面建不起来,始终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来回穿梭。第二遍搭档描述的画面逻辑性明显增加,先从我脚下开始,从视觉到触觉,然后到我的手、脸,接着在描述远处我看到和听到的,并加上了一些我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感受到的内容进行类比,我很快能感受到搭档想引导我感受到内容,我可以跟着她的引导,逐步建立起整个画面,整个体验下来,我和搭档都感觉嗅觉的建立有点困难,但她在引导中加入“就像。。。的味道一样”这样的词汇,且针对同一个事物会连续用两到三个描述来引导我,我的画面建立的就很清晰,即便说到下一个事物,上一个建立的形象也很清晰的存在,但这个环节我们都过多依赖了deep see K,对于引导词的编写,少了很多切实的感受。
下午引导色彩法的练习,我调整了上午急于想快速掌握技术的想法,仔细听刘老师讲解技术操作的方法,当我进入体验时,我有一点紧张,当搭档引导我看画面时,我用眼睛使劲去看,但我什么也看不见,但脑子里浮现出来一些莫名其妙的画面,我才意识到不是真的用眼睛去看,是靠自己的脑子去想象,自己都被自己的理解能力笑到,随着体验的深入,我看到自己在一间办公室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办公,窗外是孩子们热闹的活动,而我只是在窗口看着他们,搭档问我有什么感觉,我说有一些孤单,事后我们讨论感受,我在想自己是否真的享受自己一个人时候的感觉??
进入屏幕法时,我第一个做体验,当我迅速掉下眼泪时,搭档明显慌张,很快把我唤醒,可能把她吓了一大跳,但其实我内心是希望她引导我再继续去看一些我接下来会看到什么、体验什么,当我去引导搭档时,我注意每一个步骤先问清楚具体的内容,让搭档能处在我引导的画面中,尽量不出现上午那样掉出我的引导的情况,当搭档迅速找到两个画面,但看似没有什么关联的两个画面,我直接问了她对比两个画面有什么感受, 当问出我才意识到,我有可能会让他进入思考,掉出潜意识,但搭档非常配合,回答了我问题,她自己让自己继续沉浸到了画面中,当她说她想做点什么但不知道要做什么时,我只能把他引导回现在的年龄,告诉现在的她拥有力量,可以去做想做的事然后唤醒,当我们在意识状态下讨论时才意识到,我应该让她在潜意识状态给她一个力量,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询问了搭档的感受,他也表示也许那样做了他会觉得更有力量也是她想要的效果。
最后进入记忆回溯的体验,我选择接受刘老师的体验,当我进入38岁的空间,我不知道怎么就进入了爷爷奶奶的画面,一系列体验下来,我身体感觉被掏空了一样,就连现在写到这里感觉自己的眼泪又有一些再往外涌,当我带着混沌的脑袋和新搭档进行体验时,搭档进入的是树内实际的景象,没有进入画面,后面刘老师指导才知道是我的引导词过于写实,引导词中少了一句“进入树洞可以看到那一年发生的一些事情”,搭档非常耐心的配合我再进行了一次练习,加上这句话她就迅速有了画面感,也许因祸得福,因为自己的状态,反而让我发现看一些操作中的错误,总结了一些正确的经验。
【从技术细节到心灵疗愈的探索】撰写者:杜平
“请你曲肘。”刘老师带领均艳同学演示,启发我们思考肌肉的反应机制。究竟是何种力量让肌肉收缩或舒张呢?这一问题颇具趣味性,我以前从未想过。经过刘老师的深入剖析,我们认识到肌肉本身具有收缩的能力,却缺乏主动舒张的功能。正是这种特性赋予了肌肉以弹性,使得它们能够在一对肌纤维——一组负责收缩,另一组负责舒张——之间形成协同作用,从而实现身体的运动。至于我们的体感系统,则主要依赖于肌肉和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尽管它无法响应“关闭”的指令,但却能很好地执行“状态停止”的请求。例如,在孩子奔跑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说“不要跑”,他们可能充耳不闻;然而,当我们换一种方式,如“停下!”时,孩子们往往能迅速做出回应。
催眠状态下体感系统刺激反应与活化反应技术的操作方法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通过放松训练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其次,利用心像技巧触发次级系统的“状态命令”,进而影响体感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的技术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放松”、“平静”、“入睡”等诱导语句。在课堂上,刘老师亲自指导大家进行集体实践,通过他的语言引导,大家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海南万宁的科罗娜岛。随着五感逐渐开启,每个人都沉浸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之中,享受着这场舒适惬意的身心之旅。在随后的分小组练习中,我和邓敏沟通得知她想去山里独自旅行的愿望,于是我为她量身定制了一段导入词。结束之后,她表示非常愉悦,甚至希望能在那个场景中多待一会儿。而我也跟随她的指引,领略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绝美风光。 对于此次练习,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术,便能轻松跨越时空界限,实现心灵上的旅行。毫不夸张地说,上天入地,无所不达。
刘老师看到这儿肯定笑了,看看杜平这多么自恋的表达。事实上,在课程结束的当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一位渴望体验隐居生活的友人在我的引导下,成功实现了前往钟南山的梦想。在催眠过程中,我不仅帮助他放松身心,还巧妙地融入了有关钟南山的文字描述,激发了他的想象力。随着情境的逐步展开,他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之地,并意外地邂逅了一位智者。当我意识到他在与智者交谈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荣格笔下的智慧老人形象,并借此加强了后续的心理暗示。通过与这位神秘人物的交流,他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结束后,我询问了他,原来他最近确实有这些困扰,感觉没人可以帮到他,他说很神奇,有一种真的去了一次钟南山的感觉。这次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催眠技术的魅力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下午的课程聚焦于系统性催眠的自由探索及其分析技术的应用。具体而言,我们学习了色彩疗法、屏幕投射法以及记忆回溯法。在色彩法的练习,邓敏很快进入状态,情感波动也随之而来。那些尘封已久的童年回忆如同电影般一幕幕重现,引发了内心的强烈共鸣。面对这种情况,我果断采取措施,帮助她稳定情绪并进行简单的交流。正如刘老师所说,这大概就是咨询师的伟大之处。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像刚开始学习的护士一样,在彼此身上扎针练手,会扎错,而且一定会扎出血,只有这样不断磨砺技能,积累经验,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来访者。
【系统式催眠技术精要:从体感活化到自由探索的实践突破】撰写者:汪小琳
本周学习了《系统式催眠治疗中的体感系统刺激反应与活化反应技术》的两种技术和《系统式催眠治疗中自由探索分析技术》的三种技术,现就此学习和实践的心得做总结。
一、《催眠状态下体感系统刺激反应与活化反应技术》的第一种技术,是用心像引发次系统“状态命令”联络体感,不直接使用任何“放松”“平静”“睡”等催眠词,以一段时间的场景叙述来达到放松,并保持询问进度,结束后询问体验者放松感觉。这个部分的操作要点,一是体验者的准备状态(是想体验这个过程还是本身有其他想法),如果体验者准备不充分询问沟通,如评估体验者确实当下防御大,可直接本次先放弃;二是催眠师自身注意不说“放松”之类的词,这可能会和平时说催眠语不同导致卡顿,正好可以增加停顿,在刘老师的示范中,有较多的停顿,而我过往和当下停顿都做得不是很充分;三是不说“放松”之类的词,而要营造出放松的感觉,从体感系统反应来说,就需要有更多具象化的能刺激体感系统的描述,这样的刻意练习便可以增加我们语言制造心像的能力。
二、《催眠状态下体感系统刺激反应与活化反应技术》的第二种技术,是使用复合活化系统放松技术,这个部分其实我们在催眠初中阶学习和日常都在用,但原来较多依赖“放松”“松弛”等常态化引导词,现在自由发挥更丰富更自由,这可增强心像体验,也为清醒催眠提供了可操作性,这部分实践中我最大的新收获是要注意“体验-加深-确认体验”,原来我会更多地把导入和加深分成两个步骤而非融合得这么自在,有时也会依赖于“下楼梯”“数数法”等催眠加深的惯用方法,现在的学习让惯用方法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绝大多数,这样在个案实际操作中便更适合来访者的特质和需求。
三、《系统式催眠治疗中自由探索分析技术》的第一种技术,是建立色彩心像,适合想象力不佳或开始没有心像的体验者,从颜色关联到与自己相关的一些景象,一定注意引导语界定与自己相关否则出现于己无关的可能性会增加,增加了自由探索分析的流程和时间,但是说了这句指导语也未必一定会立刻出现与自己相关场景,出现必有意义,催眠师接纳的心态,稳定的自我人格,就可以先跟后带,节奏拉长但是以体验者适应的方式进入探索分析的高效推进。这个部分我的体验和带领感受是类比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但催眠状态会让自由探索的过程更深入更舒服,并且对障碍性问题更高效找到原因,一定程度绕开意识的争吵。
本周一位女性来访者使用此方法很顺利,说出很多正常谈话中表达不出来但其本人又特别难受的场景和感受,探索出来访的一些限制性信念和压抑的情结,降低了来访的痛苦程度,有助心理咨询工作目标的推进。
另一位男性19岁来访者,体验到的是很多片段闪现但许久无法聚焦,而我观察到的是来访的眼皮在快速转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而无法建立清晰心像后,我觉察到来访的焦虑感(也是他当下的咨询改善目标缓解高焦虑),于是明白沟通中来访说到的“准备好了”其实知识意识上他对自己的要求,于是我决定顺势而为,引导来访去体验紧张并配合握拳在紧张与松弛中切换,于是来访在紧张和放松的切换中,慢慢真的可以放松下来,再做了一段渐进式放松的体验。来访的催眠后反馈是开始确实没有清晰心像,也因为未呈现而增加了焦虑,即使我的引导语是放松但他还是越来越紧张,而我后面的紧张放松的切换他开始舒服一些,而之后的渐进放松体验就更舒服一些。这次的带领让我增加了接纳度和先跟后带的学习收获。
四、《系统式催眠治疗中自由探索分析技术》的第二种技术,建立荧幕心像,适合思维图片化的来访者,制造一个来访自己掌控的遥控器,前进后退,切换定格,放大缩小。图像中找到来访者的存在以及相应的人物关系,足够的耐心等待心像形成。这个部分其实我未作完整催眠带领,所以下周会抽机会至少练习1次。观摩刘老师示范,和自己作为催眠者的体会是:确实会有多元场景出现,咨询师的接纳稳定和先跟后带是要反复修炼提升的必要能力;来访的防御方式行为模式会对她的各种催眠体验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推验证了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的科学性,增加了我对使用或部分使用该量表的信心;看见即疗愈,看见本身就是改变的一部分,所以催眠师做对应承接和引导能量转换,相信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如果是较大的创伤未准备好时不深挖,并就打开的部分做安抚调动来访的积极资源平复,后续工作中可以再做深入呈现和转化。
五、《系统式催眠治疗中自由探索分析技术》的第三种技术,以真实的回忆进行回溯,可以跟后面的添加改变技术结合起来,改变一个过去的剧情出现,结局在想象空间里达到完型效果。这个部分其实我也未作完整催眠带领,所以下周会抽机会至少练习1次。观摩刘老师示范,和自己作为催眠者的体会是:导入前期如果制造一个心像,其目的是置身于一些适合记忆回溯的原型意象化环境中,但不可对此场景描述得过度具象化刺激体感反应,否则聚焦于环境心像难以进入记忆回溯体验,我在体验第一次时就始终看到闻到的就是树洞本身,而非透过树洞的原型意象去回忆到什么,后来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和搭档再次尝试就有明确的回忆场景出现;这也说明,催眠进入之后,体验者的受暗示强,所以催眠师使用指导语时,需明确,直接,也要注意引导语“也许我们可以回到一个曾经对你很重要的记忆里”的清楚表达,界定了人物,性质,时间,回忆。
催眠课程学习只是催眠进阶技术掌握的开始,感谢刘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支持,催眠师自身人格稳定性和催眠技术的实践精深,才是催眠治疗产生符合心理伦理和达成治疗目标的保障。
盟略心理中心好课推荐:
END
menglunxinli
扫码关注
联系电话丨18982037212
联系地址丨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三段南玻商厦C座7楼